銀川印象
7
月
11
日
周
二
飛機即將落地,下方是此次會議的目的地:銀川。
說好的塞下江南呢?民間傳說中的那個神奇而美好的鳳凰城呢?為什么廣袤無垠的黃褐色映入眼簾,刺得干疼。我幾乎聞到了黃沙的味道。我忍不住跟自己開玩笑:莫非讓我們科研轉型為環境治理?
落地,出機場,乘車,到達賓館。一切就緒,長舒一口氣,這才有了觀賞四周的情致。不錯啊,滿眼的綠色。這是銀川的郊區,竟然有那么精致的綠化公園。高藍的天空,輕飄的云朵,明媚的陽光。后來才知道,銀川地廣人稀,為了最大限制地防止沙化,他們再所有能綠化的地方都極盡所能的綠化,所以滿眼都是精致的小公園,這對于我這個來自人滿為患地帶的人來講,真的感覺他們享受綠色好奢侈??!最可喜的就是據說這里的夕陽要從八點之后,乃至八點四十看情況而定。估計今天的夜晚回來的極晚。
會務組的會議餐太貴了,我們可是一群勤儉節約的好同志,當下決定自己覓食吃!
初來乍到,實在不知哪有吃飯的地點,向東1公里,向南一公里,均未找到小飯店,我感慨:銀川人民只愛工作不愛吃!而且發現銀川人民行車都可以盲開還那么有秩序!馬路極其寬廣,可是行車線似有若無的存在,車輛呼嘯而過絕不東倒西歪!我們又折向北1公里,嗯,不錯有好幾個大飯店,可是我們的目的是什么來著——省錢!于是向西,2公里之后,果然上天不負有心人,大酒店,小攤點什么的都有,還有一個農貿市場,不想吃晚飯了,還有水果吃!
距離我們居住所在步行一刻鐘左右的地方是個小廣場,7點半之后,夕陽懸在地平線之上,不同年齡,各種職業的人都聚集在這里休閑娛樂。這里的娛樂設施讓我想到兩個關鍵詞:慢生活,上世紀。
這里的一切都營造著一種恬靜愜意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讓人們品評生活的美酒,感受生活的美好,味覺、視覺、聽覺都得到了滿足。
記得在哪里見到過這樣一則笑話:有幾個銀川人結伴到北京出差,一同擠上一輛公共汽車。其中一人就把自己和同伴的票都買了。當操著京腔的票員高聲喝斥伙伴買票時,他回答道:“我們是一搭里的(一塊來的)”??善眴T卻牛皮哄哄地說:“意大利的,就是美國鬼子也得買票”。如此“伶牙利齒”給銀川人造成的傷害和窘態是可想而知的。
銀川人就像銀川話一樣俏皮而又純樸。你若問路,必定會得到你最滿意的答復,即便是他也說不很清楚,也一定要幫你弄清楚。當你表示感謝的時候,他們的臉上竟然露出羞澀,連忙擺手:不要感謝,不要感謝!那種熱情只讓我透徹理解了兩個詞:質樸純正,心地善良。
銀川的好是在我的心里??捎植坏貌徽f一說銀川的飯,我真的需要適應。這里的話和這里的飯都和西安很相近,又不完全相同。就拿“羊肉泡饃”來說。雖然是正宗在西安,一經銀川人靈巧的雙手,便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清澈鮮美的湯熱氣騰騰,潔白細膩的粉條靜臥碗底,滑嫩爽口的羊肉片飄飄蕩蕩,筋道耐嚼的饃疙瘩沉沉浮浮,再經鮮紅辣椒油和碧綠香菜的點綴,色香味一應俱全,吃起來,唉,別人說是妙不可言,而我只能不停的吸溜著舌頭含混不清的說:要是不辣就更好了!
估計這一周的會議將始于辣,終于辣,而我或許會愛上辣。一切剛開始,一切在路上。
把學生的心留在課堂上
7
月
12
日
周
三
早上5點半準時起床,6點要進早餐。都怪銀川的黃昏來得過晚,隔壁房間同仁出現了時差:半夜兩點,他們還相談甚歡。敬佩的是這么早,他們依然精神奕奕??梢娺@次會議是多么令人期盼。
會議準時開始。
大標題:基于顆心素養下的全國中小學課堂轉型與教學創新銀川峰會
關鍵是“峰會”這兩個字。
關于峰會,其“峰”字,顧名思義就是“高峰”、“頂峰”之意,有權威、高級之意?!胺濉边€有更深的一層含義,那就是“先鋒”和“尖鋒”,也就是“領先”和“敏銳”的意思。有句話叫山高人為峰,所以峰會也可看作是高手與高手之間的對決。這幾年峰會,多用來指涉及多國或多邊國際性問題的、由各國最高領導人參加的、預計會達成某些共識或某些共同綱領性文件的國際會議被稱峰會。
我不由地端正了一下我的坐姿。
最先講座的專家是趙才欣教授。報告:基于核心素養,追求改革創新——課堂轉型與教學環節改進。
趙教授從我國中小學的課堂演變開始講起。與與會老師一起回顧了杜威等國外專家的教學論。根據中小學課堂的演變史來看,得出一個共同的規律就是: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學生的終身發展,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核心素養。趙教授從真善美三個角度闡述了它們的一個共同中心就是“品”。(真善美都是從許慎的《說文解字》入手談起。)
趙教授講到了上海教學五環節的改進:第一是備課注重學情的分析。分析學情才能定好定準教學目標。注重課程標準的研讀,作業去掉不講道理的作業。注重多元促進健康發展(關于評價),上課構建和諧的學習共同體。輔導尊重個性的關愛和需求。強調上好具體的課為主。
說實在的,我對上海還是什么地方教學有幾個環節或者哪幾個環節并不是太感興趣,但是我對趙教授“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上好具體的課”非常認同。這些年來,課堂教學不斷改革,改來改去,都存在著優點,也存在著弊端,總是在不斷的改進中,甚至是推翻一個改革方案,又進行新的方案。但是終極目的卻總是一個:上好每一堂課。
教育史上有過兩種影響深遠的課堂教學的結構模式,一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四段論”,赫爾巴特把學生學習的內部心理過程 “明了-聯合-概括-應用”,視為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二是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五環法”,凱洛夫用教師的施教程序“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課授新課-總結鞏固-布置作業”五個環節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模式。以前,我國教育界多采用凱洛夫的“五環法”課堂教學的結構模式。盡管這兩種結構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教育學家正在探索新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我們一線工作二三十年的老師恐怕都經歷過數次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無論哪種模式,我想,組織教學的任務是使學生作好上課的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使教學在良好的氣氛中有秩序地進行。這是任何一種類型的課中所不可缺少的,而且應貫穿于一節課的始終。這就是所謂的把學生的心留在客堂上。心在,注意力在,有什么聽不清學不會的呢?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科特點、知識特點和學生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情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在課堂秩序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組織方法對學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當學生出現課堂紀律問題時,分析原因,啟發誘導,實事求是,合情合理地進行解決,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認真管理,又要看到他們的長處,肯定他們的長處,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標準。教師用恰當的肢體語言,平靜專注而又關切的目光,進入意境感情充沛地講解,富有感染力、鼓動性、幽默感的語言“俘虜”學生,創立良好的課堂氣氛,營造一個融洽和諧的團體關系,產生一個情感上的共鳴場,使教學活動成為有趣的事,讓學生樂而不倦。
做人像水,教育像山
--從設定目標開始
7
月
13
日
周
四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游者來到這兒??墒窃诳稀とR文發現它之前,這里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后的地方。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愿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嘗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后都還是轉回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么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后他只得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么。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于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斗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后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里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斗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位漢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面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后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人生是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天開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過是在繞圈子而已。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我們的教育要想創新,要想不固守在一個死角落里,那就需要設立一個明確而具體的目標。
教學要素中行為最關鍵:因為行為的實施體是學生,不是教師,不是教材。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是用好教材,調整教材,補充教材。專家指出了一個方向——倒三角的目標體系:
教學目標——學校培養目標——學科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定步驟:目標分解:對達成要求按目標的領域來分解;任務分解:將學習的任務對照目標領域分析;起點確定:尋找到學生對目標領域的基礎。目標訓練應按學生為主題對學習的反饋與訓練。
做人像水,教育像山。讓我們的孩子頂天立地。
給與需要的錯位
7
月
14
日
周
五
真正的教育不應該是我們給孩子什么,而是孩子們還需要些什么。細想,我們的教育有沒有錯位現象?
記得有一次遠途旅行,坐的是綠皮火車,一車廂盡是七八歲到十五六歲的孩子,還有五六個帶隊老師。這一車廂的孩子簡直要鬧翻天,爬上爬下不說,隨地亂丟紙屑、瓜子皮,說話吆五喝六、旁若無人,毫無教養可言。若說七八歲的孩子還欠缺教育,那么那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呢?還有一些女孩子,完全沒有一點點女孩子該有的樣貌。直到一位老人發了火,才消停了一會兒。老師也不是沒管,關鍵是那老師說一句,竟然孩子們有無數句話在等著。后來,老師們索性也不再管理,任由他們胡鬧。
我在想,是什么導致的呢?
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馬克思也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因此說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喚醒。
喚醒什么?喚醒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和欲求。
那么如何才能喚醒?
只有學生需要的時候才能喚醒。因為我們永遠喚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同時也不會真正滿足一個無所需求的人。
曾經跟德國友好學校訪問團的老師交流,他說,德國人很奇特,他如果說對哲學感興趣,他就去學一下哲學,但是跟他工作沒有什么關系,如果他很有錢的話。當然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他們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內心的需求。當然學校從小學畢業的第一次分流也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的需求所進行的指導,因此他們的人生規劃開始的特別早。
在日本,他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都設有動手教室。學生做木工呀、做設計呀、做繪畫呀、做陶藝呀,等等,這都叫做東西。在日本人看來,他們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們持之以恒的在教育當中強調“做東西”。而至于做什么,來自于學生的內心需求。
我們人總是有著一種生命的創造沖動的,這說明人具有內在自我發展的動因,并外在地表現為他不滿足于已有的定論,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叢于任何外在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主張。還表現為對自己現在時自我發展狀況的不滿足和否定,一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發展。因而我們的教育應該呵護、關懷人的這種生命的沖動意識,使學生在現實中能夠大膽地去追尋自我,大膽地去展現自我,在追尋和張揚中各種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再講一個故事:
愛因斯坦問老師:一個人究竟怎樣才能在科學領域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老師表示要好好想一想日后予以解答。三天后,老師拉起愛因斯坦就朝一處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徑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們剛剛鋪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們的呵斥聲中,愛因斯坦被弄得一頭霧水,老師卻說:“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無數人、無數腳步走過的地方,你別想再踩出腳印來……”聽到這里,愛因斯坦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
禪語有云:“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請再仔細回顧并思考一下那個媽媽和家長會的故事吧,教育是給學生最需要的。
做一個善于改變的人
7
月
15
日
周
六
一位生活不如意的年輕人,決定找心理醫生咨詢,幫助自己改變目前的狀況。
他找到了一家位于巷子里的診所,走進了醫生的候診室,發現里面布置得很雅致,但沒有護士。候診室里有兩扇門,一扇寫著“男人”,另一扇寫著“女人”。
他走進那扇寫著“男人”的門之后,發現里面又出現了兩扇門。一扇上寫著“樂觀”,另一扇寫著“保守”。知道自己是個保守的人,于是年輕人推開了那扇寫著“保守”的門。
結果,他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又有兩扇門的房間。其中一個寫著“冒險改變”。另一個寫著“保留舊習”。他知道自己難以割舍熟悉的一切,所以他進了“保留舊習”。通過那扇門以后,他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原來的巷子里。
由于對未來的恐懼,對自己的缺乏了解,人們多不愿主動放棄現有的習慣模式,就像這個守舊的年輕人一樣,最終仍回到原來的“巷子里”。
銀川教育科學研究所 蘆葦所長的報告《找準支點 推進改革——課堂轉型的銀川實踐》中,他講了銀川教育的轉型經歷;江蘇教師潘健民在《教學行為轉型與創新——基于自覺教育現實的實踐與思考》中闡述了他的自覺教育思想。寧夏銀川市教科所仇千記《我的陣地我做主——愛教學》,著名特級教師王君在課后作的報告著重講了她成長經歷中最大的收獲感悟:做一個善于改變自己的人。
怎么改變呢?上海特級教師朱老師(對不起,忘記了姓名)談到我們在處理文本時的理念改變:
文學最不需要統一口徑,它的生命力或者說永恒的魅力,就在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所以才有說不盡的哈姆雷特和紅樓,有說不清的唐詩和宋詞。一旦文學只有一種解讀了,文學就死亡了。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總是在談教學要以人為本,其實真的是以人為本嗎?我們是以我們以為的作品為本,所有的學生為主體的目的都最終指向我們想要的那個目的,因材而教和因實而教才是我們需要的。
文本解讀一定有“我自己”的參與。把學生放在心尖上,很重要的一點是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個波段上,包括語言、包括態度,包括世界觀,有溫度地慢慢提升學生的認知。態度影響著教學的說服力,溫度決定了教學距離的遠和近。課堂的深度來自于教學的細節。所謂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無非存于細碎瑣雜之間。教學效率高低的前提在于心態。思維訓練在教學中舉足輕重。
他講到曾經去一個地方上《荷花淀》。結果那個班的學生已經學過,而且上了三個課時。于是他就從尋找藝術的留白開始。這是智慧,讓我想到了我去聊城上課的情形。那一次,我也沒想到是在一個語文老師擔任班主任的班里,而且我要講的內容不但上過了,還上過了拓展課。雖然我自己覺得也是急中生智了,但是今天受朱老師的啟發,覺得還有更智慧的處理方式。
生活的領悟、人生的啟迪方為境界。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理念:不必每天的相處都記得,只要在人生的旅途中,某一刻,突然想起我說過的那句話,幫了忙,那我就是成功的幸福教師。
這些報告告訴我一個共同的感受:如果不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又怎么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沿著“保守”、“保留舊習”之路,只能是回到原來的“巷子里”。教師自身的轉變意識決定了教育轉變的方式和速度,進而決定了教育的效果。
課堂的藝術火花
--作一個短暫的結束,卻是一直在路上
7
月
16
日
周
日
上海特級教師朱老師上《貓》。
堵車晚了,給孩子們道歉,詢問可以上課了嗎?讓孩子們放松一些,不要太緊張。
聲音真好聽,渾厚而且透著安撫人心的磁性。
教師在聊天中很隨意的詢問是否看過這篇小說,得到肯定的答案后詢問:寫了幾只貓?寫了哪些人?可不可以改成《養貓》?和《貓》的不同在哪里?主角不一樣。前者是人的世界,后者是貓。那么三只貓都是主角嗎?學生談理由。不知不覺就進入了文本。而且還聯系寫作結構的安排。
有一個小細節朱老師是由傳統文化的角度入手講解的:張嫂和李嬸,嫂和嬸的關系,和本人的關系,最后談稱呼的理解。這個環節用了近10分鐘,很多老師覺得不知所云時,后面很重要的在人與貓的環節處,有了這一個小細節的鋪墊,學生一下懂得了為什么貓會被人誤解的深層內涵。
整個課堂流程看起來非常散漫,雜亂無章又似乎都是在圍繞著課文里的貓來講的。
課堂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慢熱,越來越熱,學生完全沒有了常規課堂的意識,完全不知道老師要干嘛的時候,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說,反而使得課堂非常的活潑和真實。
特級教師的課堂一反常規課堂抓的所謂重點,從一些被人忽略了的詞眼入手,反而更深的挖掘了文章的主題?;蛟S這和常規課堂的最大不同就是:常規課堂的分析會讓作者莫名其妙,惱火,而這堂課卻更切近作者內心深處所想。
王君講“在孫權的朋友圈里學有效溝通”。她把初一的文言文《孫權勸學》,巧妙地找了一個與孩子們的人生智慧相契合的切入點,從孫權的勸說藝術切入,將文章分為“上級與下級之間”“同級之間”“下級和上級之間”“英雄和英雄之間的溝通”幾個部分,不僅將這篇短小的文章分析的極為透徹,還廣證博引,拓展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文言片段,大大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視野和人生視野。這就是典型的“將書讀厚”,吧。
銀川六中美術教室普通老師的語文展示課《我們是怎樣度過母親節的》
教師的導入語很聰明:用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來介紹了自己。 整個課堂流程很緊湊,環環相扣,一步一步按照老師的構思順利完成。老師的教態很自然,對學生的稱呼也很親切可愛。但是課堂還是讓我想起昨天王君老師說的一個詞:連滾帶爬。學生連滾帶爬地往前跑,忙于跟上老師的思路和節奏,而無暇停下腳步想一想,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和真實的想法。
教師的話語太多,太著急,有些等不及的感覺。課件翻得超快。比如說那個介紹反諷的課件一閃而過,根本來不及看。再比如,回到文本找結論的時候,吧文章分給了不同的小組,這樣做固然節省了時間但是也割裂了整體性。并且硬生生地按照老師的意愿將學生的興趣所在抹殺了。
一般老師上課所犯的常見錯誤就是不夠從容,總覺得有一根弦繃得緊緊的:時間很緊,快點快點快點。這或許也是我們語文老師付出了很多去認真解讀文本,卻常常得到的最大的反對卻是來自于寫作者的根源。
中午吃飯在拉面館,那年輕漂亮的老板娘和每一個顧客都熟稔得像是一家人。學校里出來的每一個孩子,即便是看起來殺馬特發型,一臉桀驁的男孩子在她面前都變得那么有禮貌。
六中的老師等飯的空檔,正在談論教學。她一臉絕望地對對坐的教師說:平心而論,我盡職盡責,沒有對不起任何孩子,可是這家長,學校這樣的處理,我的心拔涼拔涼的……對面說:好好教自己的孩子吧,教人家的孩子出力不討好,教好咱自己的娃才叫成功……
他們后面的一桌孩子正在談論班級情感萌動的一對兒孩兒??雌饋砥谥幸晃划斒氯司驮谄渲?,一群男孩子正在幫他出主意。
吃完飯,因為有網絡,我并不想那么快走,詢問老板娘,她說:只要你不嫌棄,做到什么時候都可以。午飯的客人都走了,她的丈夫端著一碗炒面出來給她。我正感慨這丈夫的體貼之時,之間老板娘端著炒面走出門去,原來,他們每天中午都會給外面一個似乎無家可歸的人一碗面吃。
我的心里五味雜陳。一段中午飯吃出了人生百態。
下午是說課。我陰差陽錯,沒有找到語文的說課教室,聽了一下午的數學英語和物理的說課。換一個角度,換一門學科,收獲也是滿滿。
短暫的一周轉瞬即逝,一切還在路上。且行且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