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新常態”理念的指導下,12月3日小學語文組繼續對閱讀課進行課堂模型地梳理和提升,嘗試在前期閱讀課型基礎上形成教學環節集群,形成以教研組為核心的學科研究新常態,以期改造課程結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課堂教學效益,落實新常態課型與評價。
本次教研活動由六年級語文備課組承擔,他們選擇的教學研討課題是《月光曲》。就像貝多芬給窮兄妹倆彈琴一樣,老師們執著于對新常態教學研究的熱愛,對學生學科素養培養的追求,“彈了一曲又一曲,彈得多純熟??!感情多真??!”讓我們再次走進他們的課堂,用心聆聽每一段《月光曲》。
第一環節,由青年教師周永涓和李曉貞分別按照各自不同的設計思路執教《月光曲》。
周老師整堂課的設計由三主要任務驅動串聯銜接,嘗試以項目化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任務一是“你眼中的貝多芬”,此項人物由學生課前完成,課上分享交流。通過查閱貝多芬的相關資料,學生梳理人物相關信息,同時老師提供小貼士:可以從時代背景、生平履歷、創作理念、藝術成就、代表作品、后人評價等多個方面去了解。這樣明確的要求,自然提高了完成任務的效率。任務二是“貝多芬為什么彈琴給盲姑娘聽,又為何彈了一曲又一曲?”此項任務需要學生先默讀思考,然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在本教學環節,周老師相機指導朗讀,讀中悟情,情境的渲染有較強的帶入感。第三個任務為“展開聯想和想象,學會表達”。引導學生再次讀出文中描寫《月光曲》旋律的句子,體會樂曲的美妙,接著拓展閱讀《把耳朵聽成四季》,進一步感受音樂藝術帶給人的美感。最后要求學生課下聽自己喜歡的樂曲,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寫下來。
李老師本節課的設計貫穿了以讀為主、讀中感悟、悟后再讀的理念,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很好的享受朗讀帶來的美感。特別是對于文章重點段落把握準確,并能進行很好的拓展。李老師緊緊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樂曲,第九自然段貝多芬記性創作《月光曲》兩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通過自讀自悟、匯報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深入解讀文本,充分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理解《月光曲子》的內容。同時,她進行了比較成功的教學引導,促進了文本對話。例如:教學第3自然段,在學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師“難怪……”的一連串排比式的追問句,讓學生對兄弟倆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貝多芬稱盲姑娘為‘您’”之后,追問學生:你在“激動”時會怎樣?很自然過渡到“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即興創作樂曲”,這就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溝通了學生與文本的情感。促進了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文本對話。
撰稿:鄭月嵐
校對:李曉貞
編輯:韓中才